游遍三秦大地從三秦游網開始>> | 三秦游首頁 | 意見反饋 | 天氣預報 | 網站投稿 | 上傳圖片 | 資源搜索 |
4月9日,從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審會現場傳來消息,在進行為期一天半的匯報演示后,經評委會評議和投票,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揭曉。我省參評的清澗辛莊商代建筑遺址、長安郭辛莊唐韓休墓兩個考古項目遺憾落選。
據介紹,此次評出的十項考古新發現,是從去年全國經審批的688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審查獲得初選資格、入圍25項進入終評,再經過現場演示和評委會投票后脫穎而出。它們既是2014年度我國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也充分展示了當今考古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大唐宰相韓休墓遭遇6次盜掘
2009年,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征集處在追索唐貞順皇后石槨的過程中,從警方繳獲以楊斌為首的犯罪團伙的移動硬盤中,發現一批繪制精美的唐代壁畫。征集處處長師小群六年多堅持不懈,努力追尋,終于通過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陜西省監獄管理局說服提押在獄服刑的楊斌。2013年下半年,楊彬指認其盜掘、拍攝的唐代壁畫墓地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辦郭辛莊村。
韓休在唐玄宗朝時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藝術領域同樣有著出色的表現。“他個人修養極高,擅詩詞,會寫曲,文學音樂都精通,他的墓室壁畫如此精美,與他的個人造詣相匹配,有可能是他的家人按照他的要求請人繪制的。”韓休墓發掘領隊、陜西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劉呆運說,韓休墓深約11米,坐北向南,墓道至墓室總長約40米,是一座由長斜坡墓道、4個過洞、5個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的唐代高等級墓葬,其中墓室和甬道內均有壁畫。墓室內全部粉刷白灰,然后繪制壁畫。壁畫頂部為星象圖,東邊繪太陽,西邊繪月亮,中間點綴星斗。墓室為方形,邊緣略帶弧度,其中東壁繪有樂舞圖,南壁為朱雀圖,北壁為玄武圖,當時盜墓賊為了查看墻壁后是否有暗室,將玄武圖破壞了。
考古人員在韓休墓中共發現了6個盜洞,全部為現代盜擾,6個壁龕中5個已經被盜,未被盜擾的壁龕里都是些動物陶俑,屬常規陪葬品。所幸兩位墓主人的墓志銘都還在,考古人員目前正在對墓志銘進行解讀,已解讀的部分中,已有兩處頗有價值。一處是對韓休卒年的記載,史書記載韓休卒于開元二十七年,墓志銘記載卒于開元二十八年;另一處是對韓休子嗣的記載,韓休有九子,明確韓滉為九子中的第七子。韓滉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五牛圖》的作者。
被盜掘過的項目很難入選
“除了那兩幅被盜的壁畫,墓室內其它壁畫依然存在,而且保存完好。”經過半年的發掘后,考古專家確認,雖然遭到嚴重盜擾,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甬道與墓室中壁畫保存較為完好。特別是墓室壁畫,題材罕見,內容豐富,用筆簡練,意態生動,繪畫技法嫻熟,人物線條流暢,體態比例勻稱,表現手法準確有力,人物造型既豐滿又健美,富有神韻,充分表現了盛唐時期高水平的繪畫技藝。
該墓墓室南壁為朱雀圖,北壁西側為玄武圖、東側為山水圖。西壁是樹下高士圖、東壁上繪有樂舞圖。遺憾的是,玄武圖已被盜墓賊挖出的盜洞破壞。在樂舞圖中,分為男樂舞隊和女樂舞隊,男樂為胡人形象,女樂為典型的唐人形象,有的在奏樂,有的在跳舞,兩個樂隊之間有一男一女和著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樂舞圖中的人物個個表情生動、形象逼真。“在男女樂隊中間,繪有一棵芭蕉樹,芭蕉樹在南方和海邊比較多見,然而在西北壁畫中卻十分罕見。一串串芭蕉在樹葉上垂下來,可現實芭蕉應該結果在樹枝上,畫畫的人并沒有見過芭蕉,現在的推斷有可能是因為韓休是山東人,那時候可能也產芭蕉。”劉呆運說,這幅樂舞圖是近10年內發現的最完整的樂舞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的生活場景,這和韓休喜歡音樂,能寫詞能譜曲的愛好有關。
尤其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在墓室東墻壁上那幅用紅框框出來的山水圖,它高2.2米,寬2米。畫的是環山中一處亭臺樓閣,畫面完整。劉呆運告訴記者:“這可能是韓休生前的一座別院。這樣框起來,在唐代表示這幅畫平時是掛在家中的。”這幅壁畫最大的意義是首次發現唐代的大幅獨屏山水壁畫。墓室內的壁畫,南北朝人小景大,唐開始逐步寫實,人與景協調起來。到宋代完全寫實。但是以前只發現過小尺寸的屏風,不能說明問題。此次首次發現唐代大幅山水壁畫,填補了壁畫史的空白,也將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期提前至唐代。另外,此次還出土了140余件個頭較小的騎馬俑、侍女俑及動物俑。
“這次沒評上,主要原因可能是這座墓曾遭到盜掘,但它本身所具有的非常高的價值毋庸置疑,如果評世界考古新發現肯定能評上,主要是評判取向不一樣。”一位參與此次評選的考古專家稱,在近幾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中,被盜掘過的項目很難入選。去年“十大新發現”評選中,備受關注的上官婉兒墓因被盜嚴重,出土文物較少,而且其墓葬形制也比較簡單,關于上官婉兒墓有些問題還沒有弄清楚,影響了其評比,最終落選。
商代版“布達拉宮”
此次落選的辛莊遺址位于我省清澗縣辛莊村東的梁峁上,地處無定河支流川口河的上游,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面貌以商代晚期遺存為主。201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三年的發掘,初步證實該遺址是一座殷商時期規模宏大、形制獨特的宗教禮儀建筑群。經進一步考古發掘,考古人員發現該建筑群是先民利用山峁頂部的自然地貌,將最高部分四周通過夯土包邊、砌石加固,形成高約10余米、頂部約1萬平方米范圍的圓角長方形平臺。在臺面中南部位再以包崖鑲坡形式夯筑成兩級臺階,整體外圍呈現三重夯土臺面,在保存較好的東、南兩側臺面上,可見回廊式重樓環屋建筑遺跡,在其中間又建成了一個下沉式長方形的庭院。這個庭院殘長35米,南北寬22米,面積700多平方米。在進入大房子的門道,考古人員還發現鋪設有木地板、疑似地腳線、過門石等,與今天的房屋裝飾也頗為相似。
“重樓環屋復原后和庭院建筑群的整體規模宏大,相當于周原鳳雛西周大型四合院式宮室或宗廟建筑群的3倍。”據省考古研究院專家種建榮介紹,在高達10米的夯土高臺上構建的多重環屋式樓宇建筑群,外形壯觀、形制獨特非常罕見,一定程度上具有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外貌特征。在今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位于建筑群北50米處發現了分為南北兩個院落的排房建筑區,院內地面平坦,每個院落各有一排小型居住排房。在南院發現的15間房址分為單間、一堂一室、一堂三室和開放式等類型,其中單間的面積約在4到12平方米,室內發現有常見的燒面、灶坑、灶臺、煙囪、壁爐等遺跡。北部的排房現存4間,與南部相似。在該建筑群的山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墓地,雖遭嚴重盜擾,但仍出土了陶器、骨器、銅器等文物。
考古專家表示,山頂的建筑群目前尚無發現有人居住的痕跡,推測應是宗教禮儀建筑,附近居住的先民是守衛禮儀建筑的還是在此居住的,目前還無定論。但從出土的農具石斧、石刀,還有豬、羊、狗等動物骨骼上,則反映出當時這里的先民們應以農業經濟為主,并經營少量畜牧業,這些發現,改變了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我國北方早期青銅文化屬于所謂草原牧業文明的觀念。而規模宏大設計獨特的重樓環屋建筑群以其考究的營造方式和內在裝飾,極大地超越了中國歷史建筑內裝的傳統,在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