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簡單來說就是用泥巴捏出的物件。最早用于廟宇建造,以泥土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民間藝人用天然或廉價的材料捏出生動、逼真的工藝作品,贏得民眾喜愛,天津的“泥人張”更是讓泥塑聲名遠播。
近些年,展現陜北黃土地風情民俗的綏德民間泥塑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其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物品讓人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進入山村、故土、童年以及很多透視生命本源的地方。
曾經常見的泥塑 如今已經難尋
我國豐富的宗教文化留給泥塑很大的發展空間,加之民間藝人用廉價的材料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給兒童玩耍之用,更是令泥塑藝術經久不衰。在過去,榆林隨處都可見泥塑作品和泥塑藝人的身影,他們活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平淡的生活帶去了不少想象空間與樂趣。時至今日,普通民眾只有在寺廟中才能看到大型彩塑,展現民俗風情的小型泥塑很少見到。
“綏德每年三月二十八都會舉辦‘泥馬馬節’,在過去,這一天經常會匯聚一些附近優秀的民間泥塑藝人,他們按照要求現場制作泥塑。這一天,只要是參加聚會的父親肯定會為孩子買一個泥塑,寓意為父親對孩子的關愛。正因為這樣的美好祝愿使得當時的泥塑藝術甚是繁榮。而到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三月二十八的真正意義了!苯椀驴h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延保霞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初最常見的物品到了今天就成了稀有的東西,當年大批優秀泥塑藝人如今寥寥無幾,綏德民間泥塑藝人市級非遺傳人王維生是堅持到現在的其中一人。
泥塑藝人王維生的德藝人生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王維生手中仿佛有了靈性,捏出的人物一顰一笑都是那么活靈活現、氣韻生動。最普通的泥巴在他的巧手下變成了展示陜北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咧嘴憨笑的山里娃、扭秧歌的老婆婆、閑話家長的陜北老漢、互相依偎的老兩口……這些古拙的、憨厚的“山里鄉親”呼喊著、奔涌著、撲面而來,讓人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進入山村、故土、童年以及很多很多透視生命本源的地方。見過王維生泥塑的人無不為之吸引,不由地為他拍手稱好。
說起這獨具陜北特色的民俗泥塑時,今年58歲的王維生說:“我是個農村人,最先開始嘗試民俗泥塑的時候,腦子里出現的就是陜北農村的風土風貌。只要泥巴在手,想要捏什么造型早已了然于胸了!绷钔蹙S生沒有想到的是,作品剛面世便受到各方青睞。他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一直是大型彩塑神像,三年前開始嘗試小型民俗泥塑的,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寫實逼真,他專們拜攝影師為師,時常背著相機到大街小巷去轉悠,對鄉親們進行細致入微地觀察,尋找創作的靈感。經過幾年鉆研,王維生終于探尋出了一條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泥塑創作之路,山里娃、老人、村婦、牧羊人、男女、豐收……他的泥塑作品人物多種多樣,栩栩如生,富有生活諧趣。
希望更多的人投身泥塑這個行當
年輕人有力無心懶得學,老年人有心無力做不了,微薄的收入讓小件泥塑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叭绻覀冞@一代人老了,也許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獨具特色的陜北民俗泥塑了!蓖蹙S生感嘆,如今不僅是沒有年輕人學習,就算有人學也是靜不下心來細細琢磨,加上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陜北農村風貌了解甚少,使得陜北民俗泥塑傳承岌岌可危。延保霞說:“從我們統計來看,目前綏德泥塑藝人不足80人,真正以泥塑為生的人少之又少,他們年齡在55歲左右。技藝傳承不是很樂觀!
不過,隨著綏德民間泥塑市級非遺傳人的成功收錄,綏德民間泥塑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今年西洽會的展出更是讓王維生及他的民俗泥塑聲名大噪。說到陜北泥塑的未來,年近花甲的王維生說,他試想過將泥塑這一行產業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大陜北泥塑,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并投身這個行當。
編輯: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