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線廣播
縣區廣播站基本設備包括機房、播音室、擴大機、收音機、錄音機、電唱機、話筒,以及配電柜、發電機等。
在錄制設備方面,1956年前統由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采購供應、安裝維修、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各縣廣播站只配備發電機、擴大機、話筒和電唱機等。進入70年代后,陸續配有上海生產的L—601和L—602型盤式磁帶錄音機,以后又為較先進的國產635型和653型錄音機所更新。80年代,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縣廣播站普遍采用上?ㄅ艸L—104型錄音機、紅燈牌收錄機,有的站還配備進口日本M2511型便攜式臺式錄音機,TRQ717型和ALC型盤式收錄機以及夏普700型、蓬勃806型收錄機等。話筒采用電容話筒和無線話筒等。
在控播設備方面,1965年三原縣廣播站安裝試用調頻廣播機,成為全國最早采用調頻廣播的縣廣播站?上г凇拔幕蟾锩敝型S,未能普及推廣。進入70年代后,地區廣播管理站推廣乾縣技術革新經驗,各縣相繼在機房安裝了電源自動調壓、倒換,廣播站自動開關、轉換,以及廣播訊號回測等裝置。1978年,三原廣播站自行設計組裝一臺裝有數字鐘、數字控制儀、前置放大器、收音機、錄音機、穩壓電源、綜合指示器等設備的自動控制臺,使機房可自動開關、轉換和記錄廣播時間。
80年代初,地區廣播事業局為貫徹國家部頒規定標準,對咸陽、彬縣、禮泉、淳化、三原5市縣廣播站機房擴大機進行檢查測試,結果7項技術指標均未達到國家標準。此后,在全面檢修改造、加強維護管理的基礎上,陸續增置了頻率特性、失真度、音頻測試儀器和萬用電橋、示波器、毫伏表等必要的技術監測設備,各縣站擴大機性能有了一定改善,主要技術指標基本達到《農村有線廣播技術標準》規定的乙、丙級規定。
鄉鎮放大站技術裝備亦經歷了逐步發展過程。1958年初建的放大站僅配有發電機、擴大機。1961年增加配備了增音機、收音機、唱機話筒等廣播設備。1973年全區共有73個放大站安裝了自動開關機。興平、乾縣兩縣所有鄉鎮放大站均實現了自動開關機,沒有專線的都安裝了廣播與電話自動倒閘裝置。1980年全區有147個鄉鎮放大站實現自動開關機,占總數57%以上。
至1985年,咸陽市216個放大站,共有擴大機231部,總輸出功率為110萬千瓦,各放大站擁有錄音機,多為L—601盤式機,有的還是國產或進口盒式的錄音機。放大站的收音機,多為國產凱歌牌、紅燈牌的臺式機,少數站還有上海產71型紅波牌收、擴、唱三用機。唱機全系國產206型,擴大機有西安產的500瓦擴大機,上海產2×250瓦擴大機。設備技術比較齊全先進,廣播效果不斷提高。
農村廣播網建設從無到有,逐步完善。據1985年統計,全市擁有縣區至鄉鎮的廣播干線1394.36桿公里,鄉鎮至村屯的廣播支線8320桿公里,合計為9715.16桿公里,且均為水泥桿。隨著廣播網正規化建設,各地廣播喇叭的質量安全逐步達標,普遍使用合格皮線,總計擁有喇叭34.69萬只,入戶率達51%,音響率達到58.4%。
二、無線廣播和電視
興平轉播臺 1975年中央廣播事業局確定在興平投資興建一座廣播轉播臺,1977年破土施工,1979年基本建成,1985年收歸咸陽市廣播電視局管理。臺址占地面積11.55畝,建有機房237平方米,收測室60平方米,專用高壓線路1.5公里,通訊專用線路3.0公里,中波廣播發射鐵塔兩座,地網、饋線等附屬設施齊備,前后共動用國家投資38萬元。
咸陽市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 1978年,咸陽地區廣播事業局按省電視臺要求配備了電視通訊點,任務是專為省臺提供電視新聞資料帶,為此地區財政撥款購置了兩部16毫米電影攝影機和一些輔助設備。從1985年起,咸陽市決定籌建廣播、電視臺,至1989年國慶節兩臺正式開播。
三、社會興辦廣播電視事業
本世紀50年代,咸陽地區一些廠礦和城鎮學校就辦起了廣播室(站),設備有擴大機、收音機、話筒、唱機、廣播喇叭等,用于本單位收聽新聞廣播、開會擴音和發布通知等,一般無專職工作人員。以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廣播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所用器材、裝備不斷更新完善。至1985年統計,咸陽市各廠礦、學校經常開展宣傳的廣播室(站)已有35家之多,這些廣播室(站)都有專職人員編制,有正規的工作秩序和先進齊全的廣播設備。開辦廣播節目內容也有了明顯的改進和提高,一般除了轉播中央、省臺廣播節目外,還有自辦節目和文藝節目,而且質量和效果日趨提高,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電視事業在國家財力不濟的狀況下,各廠礦企業自籌資金紛紛辦起了電視差轉臺,以滿足本單位職工收看電視的要求。從1976年開始出現至1985年,國家廣播電視系統以外的電視差轉臺已達26家,是國家興辦電視差轉臺的2.5倍。